肥料增效劑現身江湖市場反應謹慎
來源:中國化肥網 作者:癡柏 發布時間:2009-08-21 閱讀次數:4455次
前不久,清新龍頸鎮果農陳林忙着給果樹下秋梢肥。當地農資店老闆向他推薦了一種新産品:肥料增效劑。“他說使用了這種産品,可以減少将近一半的肥料用量。但我種沙糖桔快6年了,還是第一次聽說,不敢輕易使用。”
長期以來,我國盲目過量的施肥,不僅造成資源極大浪費,而且大幅增加農民生産成本。提高肥料養分利用率,減少浪費,成為農民的呼聲。于是各種肥料增效劑産品應運而生。據了解,目前市面上出現了10餘種标注有類似功能的産品,都标明能提高肥效、節省肥料用量。
不少業内人士指出,肥料增效劑省肥增效的出發點是好,但這類産品至今還沒有統一的國家或行業技術規範和标準,質量良莠不齊,建議農戶在購買時選擇品牌産品。
廠家紛紛瞄準增效劑
深圳市幸福和莊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幸福和莊”)是最早涉足肥料增效劑領域的企業之一。據該公司董事長吳江介紹,早在2004年,他們就與中國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共同完成了“新型高效肥料增效劑的研制及其應用效果研究”的項目,并且通過了農業部科教司等相關部門的鑒定。鑒定結論為:經多年多點試驗表明,該肥料增效劑能夠明顯提高化肥利用率,節約成本,總體上達到國内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據悉,該研究項目2005年實現了成果轉化,2006年底産品面市,2008年開始進軍廣東市場。
至于當初為何要選擇研究肥料增效劑,吳江表示,一方面是看到國内肥料的利用率還不高,造成了嚴重浪費;另一方面也覺得這個産品存在着巨大的潛在市場。
長期以來,我國化肥年消費量相當巨大(約占全球總量的1/3),然而肥料的養分利用率卻相當低下,隻有30%左右,而歐美發達國家則在70%。其中,廣東化肥施用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倍多,但是平均有效使用率不足40%。按照每年700萬噸的用量計算,廣東至少有420萬噸的肥料白白流失。
從去年年初開始,農産品價格一蹶不振,肥料市場走向低谷。“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更需要一種産品能夠幫他們提高肥效,節省投入成本。”吳江說。
其實,不僅是幸福和莊公司,許多廠家都紛紛瞄準了這塊蛋糕。去年,各種肥料增效劑或者标稱有增效作用的肥料等同類産品便開始出現。據悉,目前廣東肥料市場上有10餘種标注有類似功能的産品。
節省能耗還是炒作概念?
不過,不少業内人士也表示,雖然市場上肥料增效劑有很多,但這類産品還屬于新鮮事物,缺乏一個統一的标準,質量良莠不齊。
據了解,目前各種标稱有增效作用的産品,其采用的技術工藝大相徑庭。有的是通過加入抑制劑,或者采用包膜原理,使肥料達到緩釋、控釋的作用,實際上與一般的緩控釋肥料沒什麼差别;有的加入中微量元素,或者是生物菌等,達到補充養分的作用;也有的産品是加入沸石、腐殖酸納等吸附劑,産生适時供給的作用。
這些産品的出現,利弊究竟如何?
華南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教授廖宗文告訴記者,其實主流的肥料增效劑還是以采用吸附原理的産品為主。雖然其效果還有待進一步論證,但其節省肥料的能耗和成本的出發點是好的。如果技術成熟的話,或許是今後肥料生産的一個發展方向。
不過,也有人認為肥料增效劑這類産品隻不過是在炒作概念,是廠家在低迷的市場狀态下的一種營銷手段罷了,其産品的實際效果遠沒有其宣傳的那麼好。
清遠一位農資經銷商鐘老闆就告訴記者,市面上有一種肥料增效劑号稱可以替代30%的肥料養分,但實際上農戶使用後,并沒有達到這種效果。“原來用多少肥料,依舊要用多少,用量沒有減少。自然也沒有達到所謂‘增效’的作用。”對此,究竟是該産品确有省肥功效,但農民缺乏信心,仍然按老辦法施肥,還是該産品過分誇大,有待實踐進一步證明功效。
農戶不買賬銷量欠佳
據了解,對于肥料增效劑這類産品,農民的接受程度不高,目前的銷量普遍欠佳。
幸福和莊公司吳江董事長介紹,該公司産品從去年開始進入廣東市場,一開始是與佛山的一家肥料生産企業合作,在該肥料企業的複混肥産品中加入增效劑;而單獨推出肥料增效劑産品,是從今年才剛開始的。但有經銷商說,農民認識這類産品還需要一個過程。
像幸福和莊這樣技術較為成熟的肥料增效劑生産企業,産品推廣尚有一定難度。其他許多廠家的同類産品,銷售就可能更為困難了。
鐘老闆介紹,去年江西、上海等地的幾家企業拿這類産品到清遠推廣,但市場接受度普遍都不高。“現在農民連買肥都要仔細斟酌鑒别,更何況是這種從來沒見過的新産品,基本上是少人問津。”
而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推出的新産品“芭田1+1”,雖然也具有提高肥效的功能,但在市場推廣時該公司并沒有将此作為主要的宣傳手段。該公司總農藝師段繼賢向記者解釋,“芭田1+1”是一種集螯合技術、緩控施技術、生物技術于一體的綜合産品。記者了解到,在市面上,許多經銷商也是将“芭田 1+1”當成一種新型肥料,而非單純的肥料增效劑。
不過吳江認為,肥料增效劑存在着廣闊的市場空間,就看廠家如何采用正确的策略進行推廣。對此,鐘老闆也認同,但他認為還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畢竟改變農戶的施肥觀念,不是短時間内能夠做到的”。(癡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