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時随意施肥:莊稼的耕種,就是人工栽植植物,以獲取有經濟價值的某種器官。比如,我們種植小麥、玉米和水稻等糧食作物,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優質籽粒;栽植白菜、芹菜、甘藍等葉菜類莊稼,則主要收獲的是其莖葉器官;至于番茄、黃瓜、蘋果等作物,我們需要的是其果實。這些有經濟價值的植物器官,因為所生長的部位不同,從土壤中吸收的營養種類及其比例,也往往不同。小麥和玉米對氮和磷需求量大;白菜、芹菜等葉菜類更喜歡氮和鉀;蘋果、番茄、黃瓜等不能缺少鉀和鈣。同時,同一種莊稼不同的生長時期,需要的營養元素也不一樣,苗期需要較多的磷,快速生長的開花前需要大量的氮和磷,果實開始膨大前要有足量的鉀。另外,不同的土壤或不同的耕種曆史、産量水平等等,也對施肥有具體的要求。但是,很多人施肥的時候并沒有注意這些莊稼的真實需求,施肥時間、肥料種類上的選擇,往往取決于自己的感覺,這顯然是不對的;
2、糞大水勤不用問人:這是我們的老祖宗留下的耕種經驗。在化肥缺少的年代,制約莊稼産量高低水平的關鍵因素是營養供應數量上的保證,農家肥的營養種類多但每一種營養元素的含量很低,因此,要想莊稼有更高的産量,毫無疑問,就得“糞大水勤”。但是,如今的化學肥料種類多,營養元素含量高。施肥,就不能照搬這句老話了。否則,帶給我們的後果不隻是金錢上的浪費,莊稼生理性障礙、農産品品質下降、土壤性質惡化,會随着肥料的濫用呈現給我們;
3、不注意複合肥氮磷鉀比例:複合肥,有15:15:15之類的氮磷鉀配比相同的,有25:5:15類似的高氮中鉀低磷的,有25:0:20之類的高氮高鉀的,也有10:30:5之類的高磷型。之所以有這麼多不同配比的複合肥種類,就是要根據作物種類、生育期等選擇合适的配比滿足莊稼的真正需求。但好多人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導緻莊稼本來需要的滿足不了,不缺的卻繼續增加;
4、不了解肥料的化學性質:同樣是以補充鉀素為目的,硝酸鉀水溶性好,在莊稼生長期間沖施或撒施更合适,但不宜底施;硫酸鉀更适合底施,追施的肥效會來的慢一些,也不适合沖施;磷酸二氫鉀葉面噴施或沖施更合适。複合肥根據原料的化學成分和加工工藝又分為硫酸鉀型、含氯型、硝硫基等等類型,芹菜、小麥、玉米等莊稼對氯不太敏感,考慮到成本,可以選用含氯的複合肥,番茄、黃瓜、馬鈴薯等莊稼最好改用硫酸鉀型或硝硫基複合肥。其中,硫酸鉀型複合肥最好用做底肥,硝硫基複合肥除了做底肥外,也可以追施。但生産中,沖施水溶性不太好的普通硫酸鉀型複合肥的事情并不少見;
5、施肥方式錯誤:常言道,氮肥深施,磷肥分層施用。但如今的很多農民不論是追施碳铵、尿素還是磷肥的時候,就是地表撒施後澆水或直接把肥料化到水裡沖施。先不說碳铵、氯化铵之類的速效性氮肥施在地表後其中的铵态氮很容易揮發流失,能夠被植物根系吸收到的氮素很少,往往隻有所撒施的10%左右,浪費之嚴重可想而知。尿素本身是不能被植物吸收的,要首先被在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幫助下轉化成铵态氮以後才能被莊稼吸收。土壤微生物的活動需要合适的溫度和濕度才行,試想,撒施了尿素以後立即澆水,土壤中微生物泡在水裡怎樣能夠活動呢?得不到及時的轉化,意味着不能很快被吸收,這些晾在地表的尿素要麼被水帶到土壤深層地下水中,要麼逐漸散失到大氣中去,利用率很低。
6、施肥位置不當:莊稼根系吸收營養和水分的具體部位是毛細根,老根吸收能力很弱或沒有。這些毛細根分布在新生的根上,基本上處于根系的底部,也就是在耕層的下部,或樹冠外沿對應的下部。但很多人施肥的時候往往把肥料施在植株的基部,甚至緊挨着莖稈,這樣做得後果,輕則肥料利用率下降,重則産生肥害;
7、分不清底肥、種肥的涵義:底肥,就是施用在土壤耕層底部,供應莊稼全生育期營養吸收的基礎性肥料,施用量較大,一般在旋耕地之前撒施,或多年生果樹秋季深施。種肥,是指施用在種或苗的周圍,補充莊稼苗期的營養,施用量很少,一般在播種或定植的時候施用。但是,很多農民搞不清楚底肥和種肥之别,往往是播種或定植的時候施入大量的肥料,結果是燒苗、出苗率低、根系下紮淺、不抗倒耐寒抗旱;
8、追施肥料的方法欠妥:追肥,就是在作物生長期間,及時補充一些莊稼需要的營養。追肥的方法分為土施和葉面噴施。土施又分為撒施、溝施、滴灌、沖施等方法,有條件的地方滴灌或專用施肥機械當然好,選擇水溶性好的肥料沖施也行,水溶性不好的要溝施或穴施了。當莊稼生長到中後期的時候,根系逐漸老化,吸收和輸送營養的能力下降,此時,最好采取葉面噴施的方法來補充營養。生産中,很多農民也沒有這種常識,當番茄或黃瓜已經接近拉秧,植株長勢明顯衰老的時候,為了增加采摘量,往往繼續沖施大量肥料。
總之,合理施肥,要注意選擇合适的肥料類别、在适當的時間、适宜的施用量、簡便還要準确的施用方法、施到最佳位置等等細節。